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杨家医院始建于1962年,曾是中国最大萤石矿企的职工医院,作为尘肺病疗养所,专门收治东风萤石公司的尘肺病职工。2000年矿企倒闭,医院改制为民营。十几幢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,散落在半山腰,遮掩在浓荫中。如今这里还有30名尘肺病人,虽然医院经营日渐艰难,但还是在为这30名病人苦撑着。Damir Sagolj/Reuters
杨家医院院长傅江华和一名同事在病房查看。傅江华1983年开始就在杨家医院工作。在上世纪60年代,医院占地面积14100平方米,床位150张,有120多名医护人员。当年的医院直接在国外购买最先进的医疗器材。由于设备比县级医院要好很多,很多不是厂区的病人都会来这里看病。
傅江华和同事跟病人交流。2015年年初到现在,又有三名尘肺病人去世。
傅江华在给一名病人检查。
一个病人的胸片。
胡虎生老人今年78岁,自从1976年被查出尘肺病后就不再工作。他在杨家医院呆了9年了,因为当时没有下矿,所以病情比较轻。现在逢年过节都会回家,家里常备氧气。
刘忠根(音译)老人今年68岁,他在去年中风后不久就住进了杨家医院。老伴为了照顾他,也一并搬了进来,每天支付6块钱的费用。
王祯卿老人今年74岁,他17岁进东风萤石公司,24岁时被查出尘肺病,如今已经在杨家医院里住了10年。他最喜欢的就是抽土烟,抽烟不过肺(也不能过肺),纯粹就为打发时间。
王天放(音译)老人今年87岁,他1973年被查出了尘肺病,目前在杨家医院住了两年。
王兴龙(音译)房间里的电饭锅和碗筷。他在尘肺病人里相对年轻,每年会花10天左右的时间住在医院里检查。
放射科档案室存放着800多名尘肺病人的胸片,绝大多数病人已经离开人世。
用于胸片的标签。
放射科的医生杨阳(音译)在X光实验室里工作。
用过的药瓶和医用垃圾堆放在楼梯口。
墙上挂着一本病人家属意见簿。
两只鸡在医院一座废弃的大楼里晃荡。
医院的工作人员在一座破旧的大楼里为同事准备午饭。
午饭前后,病区最热闹。病人们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,有的散步,有的围在一起打牌。
病人和家属在一起吃午饭。
几名病人和家属围坐在一起打牌。
一名病人在楼道里休息。
病人们早已把杨家医院当成了家。不发病时,他们也能干点轻活,自己种菜、做饭。图为一名病人和家属在挑选用来做饭的木材。
一名病人的老伴在医院提供的简易厨房里做饭。
一名病人和家属一起吃午饭。
一名病人和朋友在休息。
因为医院的软硬件都日渐陈旧,很多新来的病人直接摇头离开,不愿在这里就诊。病源短缺是杨家医院最致命的问题。现在每年都有病人在去世,照此来看,杨家医院最多还能再坚持2、3年。图为窗沿上放着两双病人用过的鞋子。